第七十六节 战况纷呈-《荣耀归于罗马》
第(2/3)页
此次战争,可谓是意义空前,作为战争的发起方,罗马一改之前的被动防御,主动出击,秘密集结于边境要塞的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同时向草原开始进攻,其中中路,也就是休屠当面遭遇的一路,由安奎拉率领,兵力六万,而另外的北路和南路军兵力均是七万,三路大军的兵力配属仍旧是以步兵为主力,不过各有一万骑兵策应,这也打破了以往西罗马军队的作战定式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战,奥卡并没有亲临前线,三路大军的指挥官除了安奎拉之外,其余两位克洛斯伯爵(军衔少将)、哈洛温伯爵(军衔少将)均是近几年军中新晋崛起的闪耀将星。
克洛斯伯爵原是帕图尔属下,在帕图尔荣膺罗马卫戍区长官后接替其职,率领不列颠军团奋勇作战,成功征服了爱尔兰岛,克洛斯的指挥风格偏于稳重,但极其善于把握大势,不动则已,一动必然是以泰山压顶的绝对优势彻底击败敌人。
而哈洛温伯爵则正好与之相反,用兵犹若疾风骤雨,惯以精锐敢战之士,反复试探敌军弱点,一经抓住破绽便狂飙突进,将敌军防线撕扯得支离破碎,继而再以大军压上,斩获全功,哈洛温伯爵正是凭借此种战法,在丹麦尼亚(及后世丹麦)等地仅耗费短短数年以百计,俘虏以十万计,还趁势降服了顶替向南迁徙的日耳曼人成为那里后继原住民的诺曼人,为帝国再添强悍的兵源地。
事实上,像克洛斯以及哈洛温伯爵这样的军中新锐派如今在已经日益成为整个军队的支柱,在老一辈的将领纷纷退役或是卸职转而进入议会,这些经过全血火磨砺的新锐派将领很快崛起,接过扛鼎重任,开始为新纪元的罗马军团掌舵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此次战争的第一阶段部署,就是在他们的全盘筹划下,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得益于出色的伪装和战术欺骗,此次罗马军队的大规模调动没有引起匈奴人的丝毫察觉,可以说充分达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
而当大军深入敌境之后,各路指挥官的锐意进取、敢于争胜的强大自信又让第一次踏上匈奴领土的罗马军团一扫过去墨守成规、疲软无力的表现,以势不可挡的昂扬姿态高歌挺进。
其中,哈洛温的南路神速进兵,在匈奴人未及反应之前就攻克了匈奴领地上屈指可数的几座固定城堡之一的利沃夫,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进占了克罗斯腾,再往前,就是左谷蠡王营地所在,而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南路军的最远突进位置就是左谷蠡王营地因而哈洛温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就地驻扎,向周围部落发起突袭。
至于北路,则推进速度相对慢得多,不过克洛斯的实际收获却也许更大,在开战之前,克洛斯就通过匈奴特别事务司的情报做了不少研究,尤其是侧重了解自己行军路线上周边的匈奴部族,结果被他发现了一个利用的地方,牧场在北方的几个匈奴部族之间关系十分恶劣经常彼此间争斗,甚至不惜刀兵相见。
这在常人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毕竟在匈奴这种情况很普遍,草原上的人性情粗野,因为一点仇怨就相互敌视的很多,可是当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立刻还是会放下芥蒂,联合起来。
那么,克洛斯又是怎么利用这一点来做文章的呢?很简单,离间这些部族!不错,面对外敌,这些部族的确会联合,但这种联合其实是迫于一种共同的利益,建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的,一旦有外力介入事情立刻就会变得不同。
第(2/3)页